既然我的爱已耗尽(影像-剧目)

2025年1月10日至2025年2月28日

    策展人文章

    Download PDF

    “天线的线”项目空间荣幸宣布由策展人张耀南(Eugene Yiu Nam Cheung)所呈现的展览“既然我的爱已耗尽(影像 – 剧目)”,展出艺术家罗瑞·康(Lotus L. Kang)、马琳·卡尔松(Maren Karlson)、山姆·利普(Sam Lipp)、潘岱静(Pan Daijing)、凯·瓦西科夫斯基(Kai Wasikowski)的作品。

    展览于2025年1月10日开幕,并持续至2025年2月28日

    展览引言
    撰文 / 张耀南(Eugene Yiu Nam Cheung)
    在《恋人絮语》(A Lover’s Discourse: Fragments, 1977)中,罗兰·巴特将浪漫的爱情故事架构为剧目,它由人们所阅读的文学文本启发和构思,如同陈列一系列影像,主导着多情主体的痴爱过程如何被现实地呈现。巴特认为,在爱情中,这些形象以鲜明的轮廓存在着:情迷意乱中的人可以完整而准确地回忆起他们所爱之人的身体和魅力的细节,而当爱意消逝,这些明确的画像失去光泽,成为纹理粗糙的抽象,逐渐隐入虚空。巴特写道:“难道身心沉浸仅仅就是一种轻而易举的遁形虚化吗?”从情欲的主体中爆发而来的图像剧本构成了巴特的语汇“影像-剧目(image-repertoire)”——一种爱的单向语汇——在这里,爱人作为对方的理想化而存在,无法对构建起的图像作出回应。巴特在谈到自己作为情欲主体时写道:“我是受文学熏陶长大的,一开口就难免借助那套陈旧的框架,但我有自己独特的力量,笃信我自己的世界观。”2
    《鬼影》(The Apparition, 1633)是玄学派诗人约翰·但恩(John Donne)的一首诗。叙述者是一个被蔑视的男人,他发誓要纠缠着那个拒绝他的女人,因为她的拒绝“杀死”了他。这个女人因不愿满足于她的骚扰者,而被男人指控为“凶手”——文艺复兴诗歌的陈词滥调。在这里,男主人公(虽尚未被谋杀)变成了复仇的鬼魂,他的纠缠让女人在睡梦中不得安宁,她的身体“沐浴在水银似的冷汗中”;她的脸庞比他更加鬼魅。他试图将她囚禁在他自己的痛苦折磨中。在诗的结尾,这位精疲力竭爱意耗尽的男人最后一次恳求她让步,这样她就可以摆脱“凶手”的指控,保持清白:“…既然我的爱已经耗尽/我宁愿你将在痛苦之中悔恨/也不愿你由于我恫吓而永葆纯真。”3这些句子之所以惊人,并不是因为它们重申了叙述者的男性中心主义威胁,而是因为它们或许表明了叙述者意识到他的“影像剧目”恰处于转变的过程。换句话说,读者也许会质疑他的情欲从爱(尽管 “耗尽”)到复仇再回到爱的转换,那么,如果是剧情的脚本由此反弹或无法复回呢?

     

    本次展览充满着丰盈的想象实践,并以两个深具张力的关联点所萦绕。首先,它试图构建并空间化《鬼影》中的主人公所经历过的“影像剧目”的情感强度:尽管展览作品仿似形成了一个“影像剧目”,意在呼应但恩这位17世纪诗人内心的激烈情感冲击,但它在摆脱其男性中心主义的同时,延伸出更广泛的诗意想象和主题轨迹,意图捕捉在物质史背景之下那些由爱变恨的转折点。其次,借鉴罗兰·巴特在其早期文章《离开电影院》(1975年)中的深刻洞见,他提出了这样一种对照关系:理解一个社会的“影像剧目”,亦即理解在该社会中那些潜藏或显现的主体位置。如果这个展览代表了一个现代复仇主体的“想象物”,那么这种“想象物”究竟忠于何种意识形态?换句话说,这个展览所提出的问题是:从爱中抽身到觉醒复仇,这一转变能否揭示出一个人在世界的物质性结构中,究竟如何投身?

     

    1. 罗兰·巴特[法]著,汪耀进、武佩荣 译,《恋人絮语》,2016,上海:人民出版社,页3
    2. 同上注,页15
    3. 约翰·但恩[英]著,傅浩 译,《约翰·但恩诗选》,2014,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页106
    4. 罗兰巴特[法]著,怀宇 译,《语言的轻声细语——文艺批评文集之四》,2022,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页429-434

     

    关于策展人

    张耀南(Eugene Yiu Nam Cheung)是一名写作者、文化工作者,也是机构批判平台Decolonial Hacker的创始编辑。他主要的关注方向是无政府主义的独立媒体实践、语言乌托邦的阈限探索,以及革命意识的文学表达。2023年,他成为伦敦白教堂画廊(Whitechapel Gallery)Asymmetry策展研究员,完成策划“Anna Mendelssohn: Speak, Poetess”展览。张耀南曾在德尔菲纳基金会(Delfina Foundation)担任驻地策展人,并分别参与朱莉娅·斯托舍克基金会(Julia Stoschek Foundation)的策展和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的公共项目团队当中。他的文章曾刊登在e-flux Criticism, Third Text, ArtReview, Griffith Review, Art+Australia等刊物上。2021年,他获得了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张耀南目前在埃因霍芬设计学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教授批判理论和策展实践相关课程。

    关于艺术家

    罗瑞·康(Lotus L. Kang)(b.1985,多伦多,现生活和工作于布鲁克林和纽约)获得了米尔顿艾弗里艺术学院(安纳代尔哈德逊分校)的艺术硕士学位(2015)和蒙特利尔康考迪亚大学的艺术学士学位(2008)。其个展在以下机构展出:52 Walker,纽约(即将举行);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2023);当代艺术中心,温哥华(2023);Chisenhale画廊,伦敦(2023);Franz Kaka,多伦多(2020)。举办群展的机构和场所曾有:Julia Stoschek 基金会,柏林(2024);慕尼黑艺术协会(2024);James Cohan,纽约(2024);多伦多当代艺术博物馆(2024);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纽约(2024);Hessel艺术博物馆,哈德逊安纳代尔(2023);安大略美术馆,多伦多(2023);新博物馆,纽约(2021);皇后区雕塑中心,纽约(2020)。 罗瑞·康是约翰·西蒙·古根海姆纪念基金会奖学金(2024)的获得者。她曾参加过Rivers当代艺术与思想研究所,新奥尔良(2023);三角艺术协会,纽约(2022);地平线艺术基金会,洛杉矶(2022);班夫艺术与创意中心,阿尔伯塔(2020);Rupert 驻地项目,维尔纽斯(2018)。艺术家的作品曾被以下机构收藏:安大略美术馆,多伦多;Cc基金会,上海;卡蒂斯特艺术基金会;当代艺术博物馆,洛杉矶;Rivoli Due当代艺术基金会,米兰;弗罗茨瓦夫当代艺术博物馆。

     

    马琳·卡尔松(Maren Karlson)(b.1988,罗斯托克,德国)生活和工作于洛杉矶。这位艺术家的作品在绘画中利用推理和思辨的方法来审视控制系统的矛盾和非一致性。她最近的个展包括:Hannah Hoffman,洛杉矶;Soft Opening,伦敦;Mai 36 Galerie,苏黎世;Ashley,柏林。她的作品还参与了以下机构的群展:François Ghebaly,洛杉矶;Soft Opening at CFA,米兰;Gathering,伦敦;In Lieu,洛杉矶;Mai 36 Galerie,苏黎世;Galeria Municipal do Porto;Soft Opening,伦敦;The Drawing Center,纽约;Chapter,纽约;stadium, Berlin,柏林。

     

    山姆·利普(Sam Lipp)(b. 1989)生活和工作在纽约,他的作品探索图像与权力之间的交集,特别是身体与控制系统的关系。在钢版绘画和素描作品中,Lipp利用专有和独特的颜料涂抹和标记制作技术,模仿机械化图像复制的系统程序——像素化、静电印刷术——以及这种技术所带来的物质痕迹——降解、解构。Lipp经常遵循着一种个人的路径,即用钢丝绒作为画笔,画出如针尖大小的厚涂油彩点,并一层接着一层地涂抹,以此形成一种超点画图像。其它作品则直接在不锈钢上使用铅笔,在钢的表面和石墨的光泽之间我们能看到所创造出折射光的相互作用。他的作品曾在以下美术馆和机构中展出:Conditions,多伦多,加拿大(2024);当代艺术博物馆,洛杉矶,加州(2024);Derosia,纽约,美国(2022);埃斯波现代艺术博物馆,埃斯波,芬兰(2019) 等。

    潘岱静(Pan Daijing)(b. 1991,贵阳)是一位艺术家和作曲家,她的艺术实践横跨于视觉艺术和音乐之间。其对回忆及其存在的时间性进行的切身探索,常以生活环境、持续性表演和公共集聚模式等形式作为一种现场体验来进行。她的动态影像作品、现场反应装置、实验电子乐谱和雕塑作品都试图让建筑“说话”。潘的实践常以建筑干预的形式出现,并挑战了生命与寂灭之间的界限,她希冀向观众传达一种直觉预感之下的空间声音和情感频率状态。潘岱静曾在以下机构举办个展:Haus der Kunst,慕尼黑(2024);Grazer Kunstverein,格拉茨,奥地利(2023);大馆当代艺术中心,香港(2021);泰特现代美术馆,伦敦(2019)。除此之外,她的作品还在以下场所展出:Hamburger Bahnhof,柏林(2024);第 14 届光州双年展(2023 );Louvre, 巴黎 (2023);第13届上海双年展(2021)等。2024年,她获得德国国家美术馆奖,并入围2025年希克艺术奖。2025年1月,她将在沃克艺术中心(阿波利斯,明尼苏达州,美国)举办个展。

     

    凯·瓦西科夫斯基(Kai Wasikowski)(b. 1992)目前生活和工作在澳大利亚的Gadigal Land和悉尼。他的创作包括摄影、录像和雕塑等类型。凯的艺术项目通常利用摄影来反思和质疑西方的视觉或政治知识体系,旨在激发人们对图像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好奇心和联系感。他的作品曾在多家艺术博物馆和机构展出,包括Murray Art Museum,阿尔伯里,新南威尔士州(2024);Microscope Gallery,纽约,美国(2023);Gelman Gallery,罗德岛设计学院,罗德岛(2023);Stepping Into Tomorrow Gallery,悉尼(2021)等。除此之外,艺术家曾是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厦门(2019);Square One Studios,悉尼(2017)参与驻留。

    天线的线

    上海市静安区曲阜路9弄B1层7号

    周三-周六 11:00 – 18:30

    展览现场

    公众号名称:天线空间ANTENNA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