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爽个展“I’m Not”,纽约瑞士学院(Swiss Institute)

2024年5月1日至2024年8月25日

    艺术家李爽的首次机构个展“I’m Not(我不是)”正在纽约瑞士学院(Swiss Institute)呈现,展出她新委任创作的雕塑和影像装置。

    李爽的作品探究语言、关系和身份是如何通过电子屏幕和网络被塑造和调解的。在展览“I’m Not”中,李爽深入探讨了自己的粉丝生活,反思技术如何编织粉丝间的社会纽带和形态,以及建立起这样一个以狂热喜爱着某种遥远事物为基础的世界的复杂性。李爽在一个中国东南部的小镇长大,从那时她便成为“我的化学浪漫(My Chemical Romance)”的狂热粉丝,这个乐队将亚文化可能的归属感和英语带进了艺术家的生活。展览中,“我的化学浪漫”的粉丝文化被作为一个研究案例展开,对“离身”和错位的欲望进行审视。

    展厅的一楼是一个大型建筑沙盘,类似于童年时李爽在周末与父母一起参观的地产样板房。适逢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改革与200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令房产市场快速发展,李爽见证了中国房地产的成长和泡沫般的毁灭。金碧辉煌的高楼大厦仿佛一夜之间拔地而起,许诺的未来却从未到来。市场崩溃后,这些建了一半的高楼被遗弃,它们的骨架矗立在这里,成为抽象的家园愿景。

    镶嵌在一座建筑中的作品《似曾相识(Déjà Vu)》(2022)是一部无声影像,画面一部分是李爽在疫情期间所做的表演记录,当时由于旅行限制,她难以回国三年之久,另一部分是通过在一只日内瓦动物救助中心的鸭子上佩戴摄影机拍摄而成的镜头,无法回国的其中两年,她搬迁到了那里。影像中的字幕讲述着一个故事,小镇上的人们混淆单词,忘记语法,最终丧失了说话能力。行为表演《蝇王(Lord of the Flies)》(2022)的创作背景基于李爽流离国外无法出席自己在上海的展览开幕。20名演员被培训成为李爽的化身,他们身着李爽标志性的“我的化学浪漫”乐队T恤,顶着齐刘海,穿着高帮休闲鞋。他们被给予编排、与观众对话的个性化脚本,以及艺术家亲笔书写的告别信,以转达给参加开幕的好友。在纽约瑞士学院,表演者所穿的鞋子散布在整个展厅,它们是艺术家的缺席、存在以及她作为粉丝的多重载体。《似曾相识》中的无声叙述者讲到:“当没有了原版,也就没有了复制品……我也可以是你。”

    偶像崇拜需要距离感,因为偶像与粉丝之间的鸿沟既产生自渴望,也来自想象。在新委任创作的影像作品《我不是(I’m Not)》(2024)中,李爽用中文和英文改写了“我的化学浪漫”乐队的歌曲《I’m Not Okay (I Promise)》的歌词,然后由合成器人声乐团翻唱。在最终的音乐影像中,扮演成军中合唱团的演出队伍,由一个年轻女孩指挥,悠扬地唱诵着李爽版本的摇滚颂歌。曾经,四位年轻人在千里之外用一种她不会说的语言呼应着她的青春焦虑,现在,这位靠偶像乐队的歌词自学英语的艺术家,通过这件作品来致敬她的成长岁月。透过由闪着微光的彩色树脂板组成的露天看台,该装置本身就是一件同人艺术作品(Fan Art)。

    展厅二楼的作品《心像坏掉的唱片喋喋不休(Heart is a Broken Record)》(2023)是一个心形喷泉,让人联想到庭院和公共广场上的许愿池,影像素材从上方投影到水面的涟漪中。在血液滴溅和脉搏跳动的素材图像中,穿插着“我的化学浪漫”乐队演唱会上人群等待表演开场的蒙太奇镜头。在每一次乐队登场之前,艺术家将录像乍然切段,再将这些开场前短暂的瞬间,剪辑成一篇无尽的反高潮。

    个体历史被投射在这个充满欲望和愿望的记忆景观,但语言仍然难以捉摸,不断变化,就像偶像,永远无法真正被了解。

    图文致谢艺术家、纽约瑞士学院(Siss Institute)、Daniel Pérez及天线空间。

    展览现场

    相关艺术家

    公众号名称:天线空间ANTENNA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