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祖强:还未命名的片刻

2021年7月31日至2021年9月5日

    天线空间荣幸地宣布“彭祖强:还未命名的片刻(Peng Zuqiang: Hesitations)”将于7月31日于Objective开幕。彭祖强的影像作品时常聚焦人与人之间非直接的交流方式,在其细腻而不失张力的镜头记录下,细微的动作和把玩的物件都可以成为建立个体情感与身份联系的出发点。在驻留项目的集体生活中,艺术家拍摄下的场景里反复出现的犹豫片刻,不仅暗示了人际交往的进退之间的复杂性,而且这种交流的被动性与人物主体的身份确定性息息相关。当交流者拒绝以既定主体身份自居时,相互建立的联系是否可信,而影像能否通过刻画感官体验以表达言外之意?(文/李石影)

     

    01

    两年前的夏天,我在一片城外的森林里待了两个月,一同还有许多艺术家。一个多元且又极为亲密的集体生活,会放大许多平日不愿多想的互动。

    即便是有着相似的身份,我们在各个层面上又是如此的不同。我们有可能凝聚在一起吗?我们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尝试建立联系,而又不畏惧触及彼此的差异吗?

    02

    在那段日子结束前,我邀请了身边酷儿的, 亚洲的伙伴们,出演了几组场景。展览中的五个影像,每个都以一卷超八胶片的时间长度为基准, 以一个动作起始,由我们一起即兴发挥完成。每个场景,我都试图找到一位和其中的动作或物件,有着个人联系的非白人朋友来参与。

    这些片刻的构建与拍摄,断断续续持续到疫情发生之前。其中呈现的感官体验,以及有意与无意的触碰,想要提问的是有关于接触的复杂性:不是每个身体都能去接触他者, 或愿意被接触。有些身体可以随意触碰而全身而退,而那些被规训,被边缘化的身体却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源于自己的经历和听闻的场景中,包括着失效的回忆、不太轻松的八卦,还有无言的沉默。我在想,沉默和犹豫是否可以是沟通的方式,能否成为触发影像的形式?我不认为这两种状态是缺乏能动性的,正如表现它们的身体,也必定不是去政治化的。

    03

    但我们似乎不能用能动性来衡量所有的状态,尤其是在当一个所谓的“主体”无法成型的时刻。这样的时刻好像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所谓可见、可闻,和可辨的标准,需要我们逃离最常用的语法。
    然而当我们失去名字,或者成为未命名,在“主体”之外的路径里,没有名字的我们又如何去与不曾有名字,和不想要有名字的人连结?
    希望不再易辨的我们,仍是一种持续的提问,一种不断的批评和一种保持联结的叙述。

     

    自述:彭祖强
    英文校对:Max Krugman

    展览现场

    相关艺术家

    公众号名称:天线空间ANTENNA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