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分类
    • “我所做的一切就是绘画”:斯坦尼斯拉娃·科瓦奇科娃在维也纳Belvedere 21 | Numéro 柏林 – 文:Antonia Schmmidt

      Stanislava Kovalcikova的画作令人心神不宁、躁动不安。最重要的是,它们是真实的,描绘了取自后现代生活的主题:压力、心理健康、流动的性行为。”然而,在绘画中,展示这些状态是有意义的,因为在这些情况下,语言大多是失败的。这不是一种批评,只是一种观察,”艺术家表示。为什么她把展览称为她的小巨石阵?为什么精神之事务很重要?为什么一切的一切都是绘画?

    • Owen Fu:心兽宿于空虚 | LEAP艺术界 – 文:任越

      某种程度上说,带有拟人元素的形象是Owen Fu绘画中的“情绪动物”或“心兽”,它们并非一早就排好队等待着被绘画和被观看,而是潜藏在大把对艺术家与观者而言都并非异质的时间里,一如徘徊在日暮时分丢失了主人的影子。当然,与它们的交谈甚至亲密也是可能的:如果你也恰好足够空虚。在与这些心兽的相处中,Owen Fu以形形色色的线条作为私语或交谈的句法。在Owen Fu的小尺幅绘画中,一盏台灯、一个花瓶、一把茶壶会在炭笔线条下变成某种安谧或狡黠的化身——这些线条从造型角度而言无意构筑任何具象之物,但情感的质变恰巧发生于“无目的”与“非准确”之中:画家以试水的心态抛出飞钓之线,那些被绘画的对象是先跃出记忆或心智的水面,才落定在画布之上的。这些上钩的“愿者”,亦是艺术家真实生活中的种种局部。而语言总是有限:经过时间的积淀与流淌,有些经历和反应变得模糊,有些差错出现在画面的时候刚好成为情感的另一重解,从而对艺术家原初的情感体验作了推进。

    • 崔洁个展“模范新村”-卫报 | 文:Skye Sherwin

      崔洁感兴趣的并不是建筑,而是 “那些今天已经无处可寻的元素:曾经住在那里的人、社区的生活方式和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与建筑不同,生活的痕迹很容易消逝”。她的一些作品探讨了社区的愿望和意识形态是如何被我们周围的环境所塑造的。在作品中,曹杨的社会现实主义公共雕像–包括像征服神灵一样举起手臂的织工–与巴塔的建筑融合在一起。在其他地方,巴塔和曹杨的电影院相融合。虽然西方电影和中国电影在政治上是截然不同的,但她指出,”它们都是仪式性的空间,公众将在那里被集体迷惑。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雕像的美学功能:它们揭示了理想的恍惚状态”。

    • 王伊芙苓韬程:谁才是艺术大师?|文:Isabel Parkes

       
      王伊芙苓韬程并不是个墨守成规的人。她致力于通过创作融合正确与错误、世俗与制度,低俗与高雅。她让自己习惯于熟悉的规制,以便更好地阻断她创作和诠释这些规制的过程。这种特洛伊木马式的方法培养了一种积极的观看体验,细致地将幻想与忧郁、内省与流行文化、历史与一个不可思议、甚至让人不安但又熟悉的未来混为一体。王伊芙苓韬程说:“作为一名艺术家,只是为了将我的不同元素:经典与新形式、新词语、新身体文化和新民族身份相互融合,我就有很多工作要完成。”不过,她也表示:“所有不同的元素都可以存在。”或许,在观看王伊芙苓韬程的作品时,我们就应该记住这一点:它所引发的分裂或质疑,自然光线和虚假阴影,可能会共同成为一种全新的、流动的、甚至更不和谐的共存迹象。

    • 开幕:王伊芙苓韬程|文:凯伦·阿契

       
      没有一种我们可以直接归纳为“移民经验”的东西,但每个有过移民经验的人一定都熟悉,日常的误解如何揭示出不同的文化构造,或是如何运用幽默来缓解痛苦。什么时候去跟新邻居打招呼才是合适的?“你好吗”这个问题需不需要认真回答?如果一直拉着窗帘,会不会让邻居觉得很可疑?这些问题的答案似乎是相对的,或仅仅取决于个人喜好,然而一个人对这些日常情境的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难以言喻的民族属性。虽然新的文化可以当成一门科学来学,但仍有一些特质标志着我们的不同,一些关乎我们是谁、来自哪里,以及我们的外表的因素。

    • 科技狂热时代的绘画:周思维的艺术实践和他的近期个展“每周一部新手机” | 文:贺潇

       
      对我们现在大多数人来说,日常的一天是什么样子的?你可能在早上还没完全醒来时,就已经拿起了手机。屏幕上,你昨晚睡着后的信息一个一个地涌现出来,它们比你的闹铃还让人清醒。你准备就绪,匆忙地赶往最近的地铁站。刷一下手机内置的电子钱包,还没等你跳上地铁,车费就已经从你的银行账户中扣除。事实上,你已经想不起来上一次看到纸币是什么时候了。上班途中,你在各种信息收发程序和社交媒体平台之间跳转,以赶上“世界”的步伐。如果时间允许,你会看上几段视频,甚至是在“王者荣耀”里和队友打上一局。与此同时,商业信息广告在移动的地铁车窗外闪动,尽管偶尔出现一些故障,但却像是地铁隧道里的一个内置屏幕,从一个车站延伸到下一个车站,争夺着你的注意力。你早就不在乎这些商业广告了,甚至已经麻痹,不管它们是运动的、循环的,还是静止的。你抵达上班地点,不论你的工作是什么,你大概都会在某个或者更多个屏幕上进行操作。你娴熟地设备操作已成为了你的第二天性,不需要做任何预先考虑。下班的时候,夜色下的城市充满了人造的刺激,让你所有的感官反应都保持活跃。即便你认不出北斗七星,天空中的数百架无人机组成的“星系”也让夜空光芒四射,图像、符号、宣传口号交织起来的轮廓,要比星星更容易辨认。令人望而却步的高楼大厦,不仅在白天的城市丛林里担任着重要角色,争相占据城市风景中最闪亮的位置。夜色中的它们更成为了插电的庞然大物,上面无休止地滚动着同步的信息广告。如此,你已经看到了这幅日常画面。事实上,任何一段语言或者单个画面,都已经不足以描绘出我们的日常;相比于把日常描绘出来,我们或许早已在心里浮现出这幅关于日常的实况录像……

    • 周思维:审美研究 | 文:鲍栋

       
      与同代的很多艺术家一样,周思维的艺术实践也开始于对学院美术,尤其是对现实主义美术的主动背离。中国的现实主义美术通常有两重身份,一是作为一种美学价值与意识型态内容,被作为党派及政府支持和指导的文艺政策的基础,曾经具有唯一的合法性,它包括反映论、阶级论、典型论、“内容决定形式”等一系列的超越于各种艺术门类之上的美学准则。现实主义的第二重身份是在美术中实施这一美学政体的写实主义方法系统,以再现手法为基础,以人物题材为核心,以文学性、社会性的表达为目标等等。延伸到毛细血管的末端,这个方法系统还包括画几何体、画石膏像、画头像、画人体,最后画主题创作,总之就是中国各个美院的保守系科到现在还在教的东西。现实主义与写实主义这两层身份是连在一起的,实际上,两者本来就是一回事,英语中的Realism既是指现实主义也可以用来指写实主义。

公众号名称:天线空间ANTENNA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