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维个展“I Sold What I Grow”,维也纳分离派美术馆

2024年6月21日至2024年9月8日

    天线空间荣幸地宣布艺术家周思维的个展“ I Sold What I Grow”正在维也纳分离派美术馆(Secession)呈现。展期为2024年6月21日至2024年9月8日。

    周思维将当代中国关于生活和工作的矛盾转化为戏谑的、自我分裂的、非线性的架上绘画和绘画物件(painted objects)。为探究数字技术的矛盾性、无止境的全球化商品流通以及无休眠的晚期资本主义时代,他将丰富的视觉和文化影响交织在一起,使日常用品和标识显得既熟悉又陌生,容纳多维解读。

    围绕“苹果”这一主题,周思维创作了一系列新作品:从全球各地都可以收获到的不起眼的水果,到勃鲁盖尔(Bruegel)和塞尚(Cézanne)静物画中的苹果物像(它们在中国艺术院校被轮番地刻苦研究与临摹),再到笔记本电脑、手机和其他“i”产品上无处不在的各种灰度的苹果。美术馆的下层展厅中陈列着三种明显不同样式的物件,以及空间中的循环和沉思。第一间展厅中展出两件近作,探索有关于梦境和幻想的概念,《苹果(EV 裸睡)》(2021-2023)描绘了一个被包裹在球根状半有机形态中的形象,让人联想到苹果公司传闻中正在开发的“泰坦计划”电动汽车(后来为了专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项目而中断),作品上的车轮同样暗示了视觉文化中关于苹果的种种迭代。作品《纹身(流浪 火焰 马列维奇)》(2023)将汉字“流浪”嵌入一幅马列维奇至上主义画作中,并通过置入流行的火焰纹身图案(这也让人联想到西方人热衷于汉字纹身),将其拉回到现实。

    《苹果(EV 裸睡)》,2021 – 2023

    亚麻布面油彩,100 x 120 cm

    《纹身 (流浪 火焰 马列维奇 )》,2023

    亚麻布面油彩, 120 x 100 cm

    这两件作品周围是一系列绘画物件,乍一看类似于手机和iPad外壳。这些物品通过3D打印,由玉米纤维一类有机材料制成,充满生机又易碎的物件既体现着它作为人在通话过程中设备和肌肤间私人且亲密的接触点被频繁使用,也代表着随着移动设备的颜色或设计更替而令使用者主体更加鲜明地具有“个性化”的形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人的触觉”与“个性风格”的融合,每件物件上都有一个信息或标语,例如“想你”或“不累”,这些内容被粗糙地划在物件表面,就像用钥匙划汽车漆面,是另一种形式的“标记”。这是周思维作品中运用语言的典型:他的作品标题仅限于使用名词,而形容词则是通过观者对作品的观看或反应推断,或者是刻在作品表面。

    这种“标记”理念被带到周思维两件小作品中,它们就像语法一样,指涉着下一个空间。一个小巧的(对于任何手机来说都太小了)银色手机壳上刻着“情”这个字,还有一个苹果静物,放置在一片似乎是紫色的场域中,这两件作品是整个展览中无数典故和联想的具体所指,也是周思维自己从学院派(在学院派当中,评价一个人是否有能力是看他能否复制出如此逼真的绘画对象)到现在通过手持设备进行数字图像传播的艺术历程。

    这些话题在后一个展厅空间中得到进一步扩展,该展厅展出了几组全新的绘画物件和亚麻布面作品,围绕人物、神话以及无处不在的苹果形象等主题。除了每幅作品的主题之外,展厅中的画作还揭示了当代画家不断努力试图解决的各种风格和材料融合的问题。最明显的是,在几幅画中反复出现的现代主义网格——其中一幅它似乎呈现为衣服的花纹,而在另一幅中,它从类似竹篱笆(周思维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图式)转变为蒙德里安新造型主义的抽象空间一般。在另一幅作品中,艺术家完全放弃了这种硬性处理的线条,而是在一个几乎为平面的色彩画面上,用越来越富有表现力和激情的笔触进行描绘。(为了达到这种效果,艺术家将画笔固定在一根钓鱼竿的末端;这与马蒂斯在他后来的大型作品中谨慎、有节制地使用竹竿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对形式(线条/网格)和主体(竹竿)的并置研究最终在展览的最后一件作品中得到交融。在这件作品中,锋利的线条重新勾勒出一顶农民常戴的竹帽,但这次是戴在一条蛇头上,蛇身上也有心形纹身,蛇嘴里还衔着一个苹果——究竟是来自伊甸园还是库比蒂诺,也不得而知。

    最后一幅画作完美地体现了周思维在过去几年中对指向不明的流动符号和物体所进行的批判性审视;在这一时期,COVID-19及其余波导致信息和身体的流动被彻底截断。通过突出这些矛盾的轨迹——符号和数据的加速流动,与身体和物体的迟缓移动形成对比——这些看似色彩鲜艳的物体也暗指了不断牵引着社会的任意力量:既向后指向民粹主义领袖和保守社会势力所钟爱的含混的田园式的“过去”,又向前指向科技创业者所宣扬的无障碍的数字网络理想化未来。“I Sold What I Grow”包容类似未来/过去不可调和的紧张关系——标题中通过融合/混淆简单过去时和现在时的蹩脚英语表明——一名画家在日益分裂的当代社会中的体验。

    英文原文来源于策展人:Damian Lentini

    图片致谢艺术家,维也纳分离派美术馆,Iris Ranzinger及天线空间

    中文翻译由阮诗意,伍逸蘅进行

     

    展览现场

    作品

    相关艺术家

    公众号名称:天线空间ANTENNA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