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洪磊: 1,7I6[ ][ ][ ][ ][ ][ ]

2019年11月6日至2020年1月2日

    尉洪磊: 1,7I6[ ][ ][ ][ ][ ][ ]


    1、7和6指示的是数量,逗号、大写字母I和方括号分别指的是人的头部、人的身体以及方形的画作——三个数字与标点、字母、符号两两对应,作为艺术家尉洪磊即将在天线空间举办的个展的名称,以图示的方式就观众能在此次个展上看到的全部作品作出了说明:艺术家将会在白盒子中展出一件人头形状的雕塑、七件人体形状的雕塑,以及六组画作。

    以纯指示性的文字或符号来描绘或图示艺术作品,在尉洪磊的创作中并不鲜见——他有关头像及身体的创作可以追溯至2016年——但将此种方式沿用至对展览样貌的讲述,此次个展则是首次。这也符合他一贯的逻辑,即对他而言,与物质层面的现实相对的并非思考层面的观念,而是抽象。

    抽象首先是认知层面的,即我们看到的是什么,以及我们要如何描述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观众,也包括艺术家自己。如果创作不是以另外一种样貌的实物去再现现实,如果创作不是基于或抽离现实的意义生产,如果创作不是现实在艺术领域的投射或延伸,创作要如何与现实相关,讲述现实。抽象正是在此处诞生的。

    抽象在尉洪磊这里对应的并非具体,而是一种仍然可称之为现实的形象或视觉,一种基于人、基于身体本身的对现实的观看,进而在创作中将所见所感现实化的图像生产。它们因而是对应或平行于物质现实的图像现实,不仅仅要求观者的观看,更要求其在此中的在场。人体正是在此处成为艺术家进入抽象的关键——它是所有现实的交合之处,是现实中的抽象,亦是抽象中的现实。

    从头像到人体,从面孔到身体,这是雕塑的发展脉络,也是空间的纵轴;从圆形到空间中的一点,从身体到空间中的线条,这是现实在图像层面的抽象,也是抽象在动态层面的生长;从单个到成列,从兀自伫立到成群聚集,这是抽象的叙事,也是相遇的绵延;从雕塑到绘画,从立体到平面,这是抽象的二维变体,也是对抽象的双重注脚。

    抽象因而也是图像层面的,一种关于点、线、面的视觉构造与材料实现,一种在空间中的排列与组织方式。面孔、身体因而在尉洪磊这里不仅仅是视觉信息与感知的载体,也是一种和现实万物一样基于点、线、面的构成,一种在形象上的万物共生,一种人和物在空间中的平等共处,一则从共同在场而生发出的叙事。因此,在展览中找到了哪些物质现实并不稀奇,毕竟,各个层面的现实达成了在一个空间中抽象状态的共处;在展览中体认到了哪些抽象化的现实更显弥足珍贵——这是现实再现自身的时刻,也是抽象区别自身的地方;是熟悉与陌生的混杂,也是无生命之物与有呼吸之物的交往。

    抽象由此也是一种动态,从点到线到面的扩张,从单个到群体的汇聚,从一种现实朝着另一种现实的运动,现实与抽象之间的折返。就创作而言,这场运动是通过成系列的演变与深化,从雕塑到绘画的同一,在数年间达成的;就展览而言,这场运动是通过点、线、面在空间中的构造与积聚达成的。材料与媒介、立体或平面,这些并不是差异的所在;在共生共处中,点与点的动态相遇,彼此结合这一动作发生,群体的体积效应与绵延的时空效应所构造的空间,这些才是差异所在,在场的行动所导致的差异所在。

    这次个展同样也是艺术家创作纵轴及地图中的一个点,仍然提供了诸多形象,日常又诗意;但也构造了一则有关其工作方式本身的解剖学叙事,以图像的点、线、面构成,以及人与物在时空中的点、线、面存在方式为切口,讲述其自身作为艺术工作者对人与物与空间、创作与现实、形象与抽象、媒介与行动之间动态关系的理解。

    文:栾志超

    栾志超,生活工作于北京,长期从事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写作与研究工作,另翻译了多本艺术类专著并出版,此外还编撰了多本艺术家及机构、空间出版物。曾任《艺术世界》资深编辑,组织策划了多个研究性专题;目前任职于OCAT研究中心,负责图书文献及出版工作。

    展览现场

    相关艺术家

    公众号名称:天线空间ANTENNA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