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uisa Gagliardi:希冀之心

2020年9月12日至2020年10月25日

    Louisa Gagliardi:希冀之心

    天线空间荣幸地宣布即将呈现瑞士艺术家Louisa Gagliardi全新个展“希冀之心”(Wishful Thinking)。这也是这位近年来在国际上备受瞩目的年轻艺术家,在中国大陆举办的首次个展。

    Gagliardi的艺术实践带有强烈的个人特征,并与今天的这个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曾有艺评家这样精辟地概括道:她的绘画创作在图像意义上有着重要的突破,而这似乎暗合着数字化浪潮对当代社会方方面面的冲击、刷新;更为奇妙的是,我们同时又从她的画面中看到她对绘画史(传统)的深深迷恋,并希望重新取回绘画最为本质的“代码”(codes)。

    就具体创作手法而言,Gagliardi的画作可谓是“手工—机器的合成制品”,其步骤大致如下:图像,或者说画面中出现的各类元素,最初,都诞生在她随身携带的写生簿(sketchbook)上,簿中大量的素描稿(sketch)后经扫描而转为电子档;接下去,真正的“绘制”过程,便借助数位绘图工具——如手绘板等,而主要发生在软件环境中——Illustrator、Photoshop;完成绘制后,最终定稿的数字文件(PSD格式)将被传送至专业的数码图文输出中心,在那里的大画幅打印设备上被打印出来(目前为止都属油墨打印),而打印介质并非画布,Gagliardi从一开始就选择了PVC材料,随后逐渐尝试在铝、镜面等更为丰富的材质表面进行打印;她的部分作品还涉及一个追加的“手工环节”,她称其为“adding the last layer”,即以笔刷将凝胶或指甲油之类的日常生化制品——通常是透明的,干了以后仍带有一定的光泽——涂抹在画面的某些局部上,最常见的是画中人物的肤质部分。

    在(绘画)风格方面,Gagliardi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合成派”,自由、大胆地从艺术史所留下的丰厚资产中,从更为广泛、糅杂的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设计、广告、电影、时尚、MTV……乃至如今基于互联网的海量静、动态图像、视频等等之中汲取灵感。

    进一步来看,在Gagliardi的绘画实践中,“风格”的意义与生成机制,已经和它过去在构成艺术史主要脉络的艺术运动(art movement)当中的情况,有了本质上的差异。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在她的创作意识中,(无论其来源、出处,各种已存在的)“风格”本身即是“材料”(material)。所以说,她不再像我们所熟悉的传统进程那样,日渐培育、发展起个人风格。若借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她实质上,直接在就风格的“合成配方”进行操作。

    当然,从意识的萌发到方法的成形,终究要通过时间来锻造。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大致这样的轨迹:自2015年至今,在相对较早的时期,不同的风格“合成配方”,是较为清晰地逐次出现的;2017至2018,可能是Gagliardi迎来的第一个阶段性成熟期,这期间,绘画的题材、画面构成的复杂度等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整体而言发展的更为丰富和多样化了;这一系列的增进性变化,也自然调动、刺激了她对“风格”材料的处理方式进行“升级”…… 直到今天,我们可以在展览“希冀之心”所呈现的共计11件绘画及雕塑作品中(均创作于2020年),惊喜地看到它截止目前的最高形态——在个展的规制之下,同期完成的不同题材、内容、尺幅的画作,竟然以高度差化风格表现亮相于一室,而又显得相得益彰,构成了对她始终关注的,对于当代生活世界中(个体)经验再现的一次主题性叙述(narration)。

    Louisa Gagliardi(生于1989年)目前生活、工作与瑞士苏黎世。她拥有平面设计(Graphic Design)专业背景,曾就读于荷兰阿姆斯特丹G.R皇家艺术学院(Gerrit Rietveld Academie)和瑞士洛桑艺术学院(Ecole Cantonale d’Art de Lausanne)。她近期参与的机构展览有 No Fear of Fainting in a Gym, Kunsthalle Sankt Gallen,圣加仑,瑞士;Being There,路易斯安那州博物馆,汉勒贝克,丹麦和La Vitesse des Images,Instituto Svizzero,罗马,意大利。她在英国的第一个机构个展Under The Weather,则由位于威尔士兰迪德诺的MOSTYN 艺术中心举办。

    文:颜晓东

    展览现场

    相关艺术家

    公众号名称:天线空间ANTENNA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