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肤之息:李美来,李泳翔,伊西·伍德,佩德罗·内维斯·马克斯

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1月16日
策展人:李佳桓

    切肤之息:李美来,李泳翔,伊西·伍德,佩德罗·内维斯·马克斯

    “切肤之息”围绕着四位艺术家的近期实践,聚焦在他们如何或批判或玩味地调用、彰显多个维度的怪兽性(monstrosity),并发展成若干为本展特别创作的作品。在这个展览中,怪兽/兽性既是被建构的恐怖类型主题,也是欲望的狂野、乖张之面。这些作品在广泛的二元架构中破界穿行,试图逃脱妖魔化的差异性,从而催发所有躯体之间情和爱的依存关系。

    怪兽性一直都是欲望建构和投射之处,每塑造一具恐怖之躯,背后都萦绕着种种区分异己的历史幽魂。布拉姆・史托克写出吸血鬼现代小说经典《德古拉》(1897)的时候,当时流行的虚构文本和性别科学、精神病理学、颅相学等(伪)学科共同编造了一套引发英国国族认同焦虑的身份特征(包括种族、阶级、性欲、国籍等范畴),而它们全都被作者汇聚到伯爵德古拉形象之中。如果说《德古拉》是维多利亚时代恐惧的化身,在《吸血鬼纪事》和《暮光之城》系列中的那些当代吸血鬼们则早已不再恐怖,而成为了白种、单配偶制、浪漫唯美的生物(这不是在调侃当今的藏家),已被社会主流身份认同收编。但这种近期的吸血鬼幻想却远比他们19世纪哥特式祖先来得更危险:他者的身影直接在再现场域中被擦除(我们可以想想艺术在这里的角色)。很明显,这种对特定的身体和物种的妖魔化和涂抹正在现实中以更加先进的媒体和生物技术进行着,并愈演愈烈。

    杰克·霍伯斯坦(Jack Halberstam)认为,对恐怖的消费之所以会大行其道,关键还在于这个特殊类型的情感结构:“怪兽性同时引发恐惧和欲望,这一方面是对他人的恐惧和渴望,也是对引发深藏在读者和听众内心深处的心理变态之恐惧和渴望。” [1] 换言之,恐怖有赖于一种又害怕又想要的复杂情绪而运作,不但特别适合被挪用与再生产, 也能够揭示欲望(尤其是情欲)的模棱两可、难以规训,甚至是变态的维度。

    在展览中,李泳翔和佩德罗·内维斯·马克斯(Pedro Neves Marques)为既有的怪兽经典增添了新的叙事。在他们将妖魔化的技术重新导向用来解构一系列根深蒂固的异己、雌雄、人与非人等二元对立认识论的同时,李美来(Mire Lee)和伊西·伍德(Issy Wood)受或汹涌情感驱动的感性作品,也引导着我们去想象充满活力的情欲。

    展览由李佳桓策划

    [1] Jack Halberstam, Skin Shows: Gothic Horror and the Technology of Monsters,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5, P13

    展览现场

    作品

    文章

    切肤之息——海蛇、吸血鬼、蚊子、带原者、水体… | 文:李佳桓

    公众号名称:天线空间ANTENNASPACE